文章來源:親子學苑
文 / 何佳  


我們將帶領家長進入訓練第一階段—認識便便、尿尿期及第二階段—白天大小便練習期,相信能幫助爸媽更輕鬆、快速教會寶寶完成「噓噓嗯嗯」的成長大事。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寶寶的大小便訓練,就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要有合理安排、速度有快有慢,千萬不能貪圖立即速成,否則打亂了節奏,反倒容易失敗。寶寶大小便訓練可分為七個發展階段來完成,同時建議爸媽可考慮寶寶自身情況,通常約一歲半至兩歲左右開始進行大小便訓練


Step 1:1歲半~2歲 便便、尿尿認識期

 

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作是寶寶大小便訓練的準備期。

目的是讓寶寶先認識大小便以及體驗大小便之後的舒適感,讓寶寶先有良好的印象及基本的概念,

才進入第二階段的練習期。


認識什麼是大小便?


想讓寶寶更順利地練習排便,聰明爸媽們可要靈活利用寶寶的感官連結哦!

例如,可以在為寶寶換尿布或引導排便時,在一旁發出「噓噓」、「嗯嗯」的聲音,

這樣就可以讓寶寶意識到自己是在大便或小便,通過形象的聲音,

還可以讓寶寶慢慢認識「便便」和「尿尿」。

因為,排便的過程一般是三種感覺同時作用、相互影響的,即「視覺認知」、「聽覺認知」以及

「大小便感」。因此在寶寶排便訓練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讓寶寶在同一時間體驗這三種感覺。

爸媽可以先讓寶寶看自己排泄出來的大小便,然後告訴他「這個是尿尿」、「這個是便便」,

寶寶就會形成視覺上的一個認知,當他再聽到這樣的話時,也會在聽覺上形成認知。反覆練習後,

寶寶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排便行為了!


而「噓噓嗯嗯」的聲音,是可以有效地協助寶寶產生便意,這也是我們上一代父母所使用的

「把屎把尿」方法。別看方法有點古老,不過,確實有正面的幫助。


讓寶寶瞭解大小便後的舒適感


寶寶如果突然意識到自己尿濕了或拉便便了,他們會手足無措,甚至驚恐而哭泣。

這個時候,媽媽最好在寶寶的耳邊告訴他:「尿出來,就會很舒服哦!」、

「我們要把便便擦乾淨,這樣寶寶才會很高興,對不對?」此階段的準備期,

媽媽就要經常利用換尿布、擦屁股的機會,多跟寶寶說這些話,就能讓寶寶體會到大小便後的舒適感

以及換好尿布之後的清潔感。


多次反覆訓練之後,寶寶就能夠分辨出大小便前後的不適感和舒適感,

以及更換尿布之後的不潔感和清潔感。也就是,寶寶對於這幾種身體的感覺變得敏銳之後,

對於未來大小便的訓練就非常有利。


讓寶寶喜歡進廁所


廁所的環境會影響寶寶上廁所的興趣。所以,爸媽可以根據寶寶個人喜好,適當裝飾廁所。


一開始,要讓寶寶先克服對於廁所的恐懼感,此時,爸媽千萬不能強迫寶寶進入廁所,

而是要引導他進來,然後,讓他嘗試坐在馬桶上一會兒(必要時應裝上小朋友專用的馬桶坐墊)。

如果寶寶完成了這些動作,爸媽就要及時鼓勵他。


要記得不要在寶寶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叫他去廁所,或是每次去廁所坐的時間太久,這都會起到反效果。

可嘗試一天1~2回,每回2~3分鐘的訓練,就非常足夠。


如果這樣還激不起寶寶上廁所的興趣,那麼不妨在廁所擺放一些玩具,儘量讓廁所成為寶寶覺得舒適、

心情放鬆的地方。此外,一般的寶寶都會害怕狹小且黑暗的空間,所以廁所要儘量顯得明亮,剛開始最

好媽媽能陪在身邊。還可以在廁所張貼一些可愛的卡通海報、貼紙等,都會增加寶寶進廁所大小便的興

趣哦!


鼓勵寶寶模仿爸媽的行為


這個時期,是寶寶產生自我意識的時期,他們會仿效爸媽的行為來進行相應的動作。因此爸媽要抓住機

會引導寶寶,例如,可以讓寶寶和爸媽一起上廁所,看看爸媽是怎樣使用廁所及進行如廁的。如果是女

生,就讓媽媽負責,如果是男生,就讓爸爸進行訓練(一開始沒有辦法站立如廁,爸爸也可以先坐著上

廁所示範,然後再循序漸進)。


小叮嚀


如果經過以上的過程,寶寶看起來還是非常不感興趣,有時甚至表現出厭惡感,爸媽不妨先停止一段時

間。過1~2個月,等寶寶重新產生興趣時,再開始進行引導。


爸媽要牢記俗語說「吃快打破碗」的道理,在大小便訓練的前期,也就是準備期,新手爸媽都會非常希

望寶寶能夠更快地進入下一個階段,因此,難免會顯得焦急或是生氣,有時候更會出現逼迫寶寶要完成

大小便訓練的行為,這都是不恰當的!一開始的訓練印象非常重要,不要急於引導寶寶,而是要真正把

握住他感興趣的時候。


Step 2:2歲~3歲 白天大小便訓練-練習期

 

當第一個階段結束後,終於可以開始正式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了。首先我們要檢查寶寶身心方面發展

的情況,請爸媽對照檢查,寶寶是否已經俐落地完成其中80%的行為了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恭

喜您,現在正是開始寶寶大小便訓練的最佳時機。但如果結果不能讓您滿意也不要沮喪,因為每個寶寶

的發育進程都是不同的,只要爸媽耐心等待與配合,總有一天寶寶一定會順利展開成熟的能力表現!


身心機能發展對照表


1.在要小便之前,走路有點扭扭捏捏。


2.在要大便的時候,寶寶會發出「嗯嗯」的聲音,並且表現出用力的樣子。


3.白天,寶寶小便和大便的間隔時間一般為2個小時。


4.寶寶每天大便1~2次,並且像大人一樣,是成形的便便。


5.媽媽能夠掌握寶寶每天大便的規律,瞭解大小便的時段性與間隔性。


6.寶寶能夠配合媽媽的指令,自己脫去衣物,準備上廁所。


7.寶寶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開始會說出:「要噓噓(嗯嗯)」的話。


8.寶寶開始對廁所和便盆感興趣,甚至有時好玩似的坐在上頭。


資料記錄表


為了更好掌握寶寶在排尿、排便機能的發育情況,爸媽不妨製作一份排尿、排便的表格加以記錄。簡單

地說,就是對寶寶一天的大小便時間、間隔時間、次數、狀況等資料,一個月選3天到7天來記錄,將

這些資料整理好之後,拿來和上個月的同樣資料進行對比,那麼就算寶寶的變化很細微,相信媽媽也能

很快瞭解哦!


對於大小便的依戀


有些寶寶會認為大小便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會以為如果失去自己的便便和尿尿,可能自己就少

了某些東西,或是不能長成大人了。


因此,如果媽媽換尿布後,把大小便物扔掉,寶寶若會對便便和尿尿不捨得,甚至是大哭大鬧。爸媽可

以在適當的機會,一邊給寶寶看大小便物,一邊告訴他:「寶寶真乖,把這些臭臭的東西拉掉之後,我

們再重新吃健康的好食物,這樣寶寶才會真正長得更快、更好!」類似這樣的引導方式,讓寶寶認識便

便和尿尿,並正確對待它們,不再把它們看作身體的一部分!


稱讚讓訓練更有效果


當寶寶大小便訓練有所進展時,要適時對他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寶寶才會更開心,更願意學習。相反

的,如果大小便訓練沒有進展,而爸媽也因此出現焦慮、煩躁,那麼將會影響寶寶的學習心態,導致大

小便訓練進入困擾期。


為了能夠讓寶寶的大小便訓練能事半功倍,最好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循環中,如果寶寶做得很好,

那麼爸媽就一定要對他進行表揚,這樣就能讓寶寶更有動力做得更好。爸媽甚至可在家裡的牆壁上做一

個公告欄,用貼貼紙或劃圈的方式,來記錄對寶寶的表揚,增加寶寶的信心。


讓寶寶產生上廁所的興趣


經常告訴寶寶,媽媽想和你一起去上廁所之類的話,激起寶寶上廁所的興趣。然後,在上廁所的時候,

適時對他進行引導,包括馬桶的使用、坐姿的調整、衛生紙的功用等,這些對寶寶大小便訓練都有很大

的幫助。


使用輔助馬桶坐墊或便盆


在進行大小便訓練時,可以根據不同寶寶的身心發育情況以及周圍環境,為他選擇合適的馬桶坐墊或便

盆。


一般來說,可以在原本大人的馬桶上放置幼兒輔助坐墊,但如果廁所離起居室比較遠,或是寶寶不習慣

坐馬桶,可選擇卡通造型的便盆來進行大小便訓練,但最好能夠放在固定的地方,或是寶寶喜歡的地

方,基本上,不要是媽媽拿著便盆跟著寶寶到處跑,將便盆固定置放,然後引導寶寶主動去這些地方進

行大小便,這也是大小便訓練的原則之一。


小叮嚀


很多媽媽認為,在寶寶大小便訓練初期,就可以不再讓寶寶穿尿布了,其實這不完全是正確的做法。


寶寶開始進行大小便訓練的初期,就不再讓寶寶穿尿布,有時會造成寶寶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
,因為

在此階段,寶寶免不了會經常尿床、或尿濕褲子,因為有時候寶寶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尿床,或是玩得

太高興,忘了要去廁所,雖然媽媽不會責怪寶寶,但是,寶寶仍然可以從媽媽的表情上看出失望,從而

產生一種挫敗感。


另外,很多媽媽會認為,只要不讓寶寶穿尿布,寶寶一旦尿濕之後,就會感到不舒服,那麼會促使寶寶

更快地想要脫掉尿布,他們的大小便訓練就能更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


其實,這一觀點也有不妥的地方。有時這樣的做法,只會增加寶寶的心理壓力,導致大小便的紊亂,因

此,建議在學習初期,寶寶還沒有辦法完全脫離尿布前,例如夜晚睡覺、外出購物,還是可以先幫寶寶

穿上尿布,等訓練明顯見到成效時,再考慮和尿布說再見喔。


大小便也是寶寶基本的行為準則!


寶寶大小便訓練也是基本行為的一種訓練,也許你會覺得,這跟大小便訓練好像關係不大,其實不然,

只有讓寶寶更瞭解這個社會的行為準則,他才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而才能更有效控制自

己的行為。


例如,平時媽媽可以利用帶寶寶玩耍的機會,告訴他一些簡單的、基本的行為準則,比方要懂得排隊、

不可以佔為己有等,這樣寶寶才能在心中形成是非觀念,而上廁所也是,必須告訴寶寶該到那裡上廁

所,上完廁所要擦屁股、洗手等,讓寶寶遵守這些行為準則。


訓練幼兒如廁,真的這麼難嗎?


建議父母可參考以下「訓練步驟」:


1. 正式訓練孩子前,父母可與子女一起如廁,讓他 從旁模仿父母的大小便姿勢。


2. 可以幼兒用坐廁開始進行訓練。


3.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上坐廁玩耍。


4. 待他願意坐上坐廁後,可嘗試除掉褲子和尿片,慢慢適應真實的如廁情況。


5. 最後教孩子雙腳穩踏地上,才可大小便。


經過多次練習,他便會漸漸明白如廁是甚麼一回事。


父母要緊記,若孩子練習成功,便要讚賞他;縱使失敗了,也不要責罵他。


有些孩子在日間懂得自行如廁,但夜間如廁則需要較長時間練習。父母應要子女養成睡前及起床後如廁

的習慣,或讓孩子晚上改穿紙尿褲,如廁時較為方便。如果孩子間中「失手」,父母也不應責罵他,以

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會擔心子女沒有大便,其實孩子三天才有一次大便也不是問題,只要排便時順暢便行。若孩子

四天也沒大便或排便時表情辛苦,則可讓他吃些天然食品,例如西梅汁有助排便。而咳藥水或含高蛋白

質成分的奶粉,都可能引致便秘,要格外留神。


訓練三守則


1. 幼兒最少十八個月大才可進行如廁訓練,二至三歲開始最佳。


2. 留意他會否抗拒練習,若不願嘗試便不應勉強。


3. 即使練習不成功,父母也不要責罵孩子。


大便訓練貼士


當孩子坐上坐廁後,將尿片鬆開自然地跌落廁盆內。這種模擬練習,能讓孩子明白大便時的實際情況。


寶寶不再尿濕褲褲囉


別家的小孩在這個年紀早就會自己上廁所了,為什麼我家的寶貝卻還常常尿濕褲子?難道他比較笨嗎?


每個寶寶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候都不同,約有半數以上的兩歲寶寶,晚上已經不會尿床,到了五歲時,

十個孩童中,還有一個會尿床。女孩和男孩比起來,通常都比較早學會控制大小便,這些都是正常的。

任何人都無法強迫寶寶什麼時候學會控制大、小便,除非寶寶已經做好準備了--腦、神經和肌肉已發展的

很好,這些都是影響寶寶控制大、小便能力的因素。太早急於訓練寶寶控制大、小便,不但達不到效

果,甚至會造成寶寶日後學習上的障礙呢!


以鼓勵代替責備


寶寶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改吃固體食物後,排便的次數會遞減,在一歲三個月左右開始,會在每次用

餐後自然排便,這是因為胃部的反射作用。這個時候,您可以試著讓他在餐後固定坐在小馬桶上幾分

鐘,(不要太久),如果他排便了,記得讚美他,讓他知道他這樣表現很好;如果他沒有排便,而且表現

得不耐煩時,就讓他起來,輕鬆自然的看待這件事,讓寶寶順著自己的步調發展,不要給予太大的學習

壓力。等他再大一點,您還可以讓他跟您一起去廁所,不只滿足他的好奇心,讓他模仿您,也是他學習

排便的重要一課。


多喝開水和果汁


在寶寶坐在小馬桶上時,您不妨給他一本書,或唸書給他聽,玩水也是可以促進寶寶排尿的活動,另

外,多喝開水和果汁都是促進寶寶順暢排便不可少的。如果您還有覺得寶寶在控制大便、小便的能力表

現上有困難的話,不妨請教一下小兒科醫生的意見,最怕的是寶寶因膀胱容量太小、尿道阻塞,或輸尿

管(女孩)不在正確的位置上,而造成不能自己控制大便、小便,這就需要立即做處理。


寶寶的如廁訓練


3. 一歲六個月:


能儲留小便至一小時左右,可以開始在白天將尿片換成褲子嘗試。


訣竅:失敗時不要責罵,成功時要鼓勵。


4. 二歲左右:


自己會穿脫褲子,開始知道尿急,並會告訴大人要尿尿或便便。


訣竅:訓練他獨立如廁,提供寶寶安全乾淨的場所,讓他可以輕易坐上馬桶。


5. 二歲八個月:


開始會自己上廁所,白天如果情況順利,晚上就可以開始不包尿片。


訣竅:教寶寶簡單的如廁禮儀,男孩站著尿尿,女孩不要把褲子全部脫下,以及如廁後,自己擦屁股和

洗手的習慣。


6. 三歲左右:


可以開始嘗試在晚上不必為寶寶包尿布,並在就寢前帶他去上廁所。


訣竅:將小馬桶放在床邊,以備不時之需。

 

=============================================================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

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

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

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

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

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

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

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

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

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

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

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

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

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

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

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

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

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

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

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

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

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

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

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

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

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

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

1.孩子是否能坐穩?

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

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

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

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

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

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

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

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

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

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

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

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

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

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

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

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

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

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

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

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

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

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

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

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

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

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

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

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

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

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

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

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

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

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

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

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

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

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yy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